啥艺术风格能拿来过日子?恰恰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“极简主义”。当一部分人沉迷于买、买、买时,同样也有一批人在沉迷扔、扔、扔。
像日本近些年流行所谓的“极限民”,以“断舍离”为指导方针,抛弃了除生活必需品外的一切身外之物,从而将自己的生活也纳入了“极简”的行列。
如今的“极简主义”,显然不只是几张“性冷淡”的画面所能概括。它既被人视为一种精神境界,更有人把它当做安身处世的原则。
可“极简”明明只是个形容词,它到底有啥魔力从艺术领域中成功出圈,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?
先放飞自我盘点一下,仅仅在设计领域就有多少种“极简”?
纯粹的黑白灰、工业水泥毛坯、洋气点的有北欧森林简朴风、文艺的有日式侘寂简素风、乃至中国传统的留白简约风等等,虽然个个儿都带一个“简”字,但其根植的文化土壤可以说是千差万别。
既然如今已很难三言两语概括“极简”,我们索性一起从历史中回溯一下极简主义浪潮的前世今生。
用一句话来了解“极简”的精髓,即德国建筑师密斯·凡·德·罗所说:“少即是多”。身为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,他提出这一观点本质上也是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延伸。
体现在创作上,就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,把方法、手段、材料都进行最大限度的简化,形成纯粹、无杂质的艺术效果,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。
这种用最基础直抵最本质的思路,颇有些大巧不工、大智若愚的味道。
作为世界第一所专业设计学院,包豪斯学院在1919年成立,它为现代设计确立了基本的观念和理想。
△包豪斯设计学院
包豪斯的核心是“形式服从功能”,而这也是极简设计的生命力所在,毕竟“简”只是服务于功能的手段,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之道,被后来崛起的北欧设计、日本设计贯彻、吸收。